人民大会堂自1959年投入使用以来,历时近六十年,当初的建造奇迹仍然让人津津乐道,今天更是国事活动最多、最繁忙的建筑场所。她在人民的心目占有神圣且崇高的地位,历久弥新。其实,共和国人民殿堂的新,不仅仅是心目中的,更是外在的,这与建筑管理者定期维护维修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注意到人民大会堂建筑的维护维修和改造所用的技术、材料、工艺等,都是最前沿、最先进的,都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如2008年迎宾厅的“原样见新改造”工程、2006年的节能改造工程、从1960年至今的空调不断更新换代系统工程、声学调整改造项目等。
钢骨架轻型板在人民大会堂改造中使用是北京奥运会前的2006年,应用部位是人民大会堂地下机房的屋面和墙面,这正是2006年人民大会堂节能改造工程的一部分。我们查阅了当年相关资料,香港《文汇报》的新闻资料这样说:此间消息人士近日向本报透露,内地专家学者近日将聚集一起,就人民大会堂的节能改造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节能改造的可行性、改造内容等。……(2006年03月30日 );《杭州日报》新闻报道这样说:“人民大会堂正在请专家评估,下一步将进行节能改造,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将现在的能耗指标再下降20%”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副局长介绍说……“目前正在请专家对各项设施进行评估,包括空调、使用灯具和水龙头等……(2006年06月18日)。后来,据参与小礼堂改造工程设计人员撰文介绍:甲方对工程设计提出了近于完美的要求,要成为"精品中的精品"。当年人民大会堂改造工程中应用的钢骨架轻型板,据材料提供方宣传讲,是引入的“德国技术”……现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亿实筑业已经研发制造出与德国技术相媲美的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钢骨架轻型板”,其中的芯材工艺技术获得国家专利。2013年9月10日有位建筑设计人员在“土木在线论坛”半开玩笑地发贴问:以前没怎么接触过,现在甲方要求是用这种技术引自德国的板()……除了贵,还有什么优点?请高手指点。
其实,从人民大会堂改造工程应用钢骨架轻型板来改造就略知一二。钢骨架轻型板,属于干法施工工艺,拼接简单快捷,很少产生建筑垃圾,对施工进度要求紧、文明施工要求高的,应该考虑首选;钢骨架轻型板,不仅能与钢结构完美结合,也可以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合,更可以与砖混结构结合;钢骨架轻型板,具有隔音效好、防火等级高、自身质量轻、抗压抗拉强等特点,并且与其他装饰装修材料亲和性强。当年,人民大会堂地下机房的改造扩建工程只用了屋面和墙面,今天亿实筑业已经生产出强化型的楼面板,形成了屋面、楼面、外墙、内墙、隔断等钢骨架轻型板体系。
人民大会堂是当年“十大国庆工程”之首,开始筹建于1958年9月初,张镈担任建筑总设计师,设计仅用了50天,动工兴建于10月份,1959年9月份落成并投入使用,建造仅用了10个多月,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了社论,盛赞这些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人民大会堂建筑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北部是宴会厅,南部是人大常委办公区,中央大厅将三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人民大会堂工程非常复杂,中央大厅就占近1/2的建筑面积,张镈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建设始末》中就表达了的人民大会堂“史无前例”和“特殊性”。据了解,人民大会堂的基础采用满堂红浮伐基础,承重墙柱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万人礼堂和宴会厅的屋盖采用钢结构。特别是万人礼堂钢屋架结构是由12根7米高60米长的钢结构大梁组成,单根钢件就有5.6米,采用热铆拼装工艺;礼堂内净空39米,一层就相当于十几层楼高;舞台台口宽度32米,台口上部的钢筋混凝土大梁9米高,相当于三层楼高。人民大会堂的当时所用全部工程材料均为自产自制,在当时世界上属于史无先例,建设速度更是用“建筑奇迹”来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