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建筑,来自德语passivhaus的翻译。“被动房” 建筑的概念是在德国上世纪80 年代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8年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的阿达姆森教授(Bo Adamson)和德国的菲斯特博士(Wolfgang Feist)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他们认为 “被动房” 建筑应该是不用主动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可以维持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建筑。被动房”通过提高建筑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再通过新风系统对热、冷进行循环回收,打造出典型的舒适“梦想房”,并实现热循环回收75%,建筑节能92%的环保节能效果。这种建筑冬季无需供暖,依靠人体、洗衣做饭、家用电器等散发的热量,平稳保持22-25摄氏度最佳室温;它有高舒适度,40%-60%的室内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000ppm。
1991年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建成了第一座“被动房”建筑(Passive House DarmstadtKranichstein), 在建成至今的十几年里, 一直按照设计的要求正常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世界上最大的被动办公楼energon于2002年建于德国的乌尔姆。按照达姆施塔特被动房机构公布的要求,建筑必须在年热能需求、热负荷、空气密度和基本能源需求等方面符合特定的标准,才能称为合格的“被动房”。
2009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建设部开始合作,在中国推广被动房。
2011年,德国提出节能目标:自2019年1月1日起,政府办公建筑将成为零能耗;自2021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建筑将建成零能耗;2050年,所有建筑要节约80%一次能源。
“被动房”的建筑方式不受楼宇类型的限制,包括办公楼宇、住房、校舍、体育馆以及工业用房。因此普通建筑可以通过改建达到“被动房”的标准要求,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截止2012年共计有37000多栋被动房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和意大利投入使用。而世博会上的“汉堡之家”成为中国境内首座获得认证的“被动房”。
2010年,中国首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正式在秦皇岛启动,2013年10月,国内首个“被动房”项目——秦皇岛“在水一方”通过验收。
2013年7月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在青岛建设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
继瑞典《被动房低能耗住宅规范》后,我国首部被动房标准——《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被批准为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并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是世界范围内第二个被动房标准。
2016年中德生态园的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项目竣工,获德国PHI认证。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院长徐伟介绍,我国被动式建筑工作已开展30余年。住建部委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联盟编制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希望该技术导则能指导被动式超低能耗各项工作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