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建筑,是指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英文名字earth construction,其实就是过去的夯土房。建筑学博士万丽,34岁,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专注于生土建筑。使土坯建造的,第一层可抵御9度地震,第二层可抵御8度,2016年获Terra国际生土建筑大奖,2017年11月世界建筑节(WAF)上获得“最佳世界建筑奖”。
万丽博士是把危房的土坯砖打碎,回收这些土料。再调整土里沙子、石头等的配比让材料更抗震,同时因为土料无任何有害添加剂,墙体拆迁后可直接恢复成耕地更环保。生土建筑始于人工凿穴,已有悠久历史。从古代留存的烽火台、墓葬和故城遗址等,可看到古人用生土营造建筑物的情况。生土建筑分布广泛, 几乎遍及全球。现在世界上约有 1/3人口居住在生土建筑中。
2008年汶川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以及2015年尼泊尔地震,地震中“土房子”往往是重灾区,甚至砖混结构房也造成重大灾难。为什么万丽博士与香港中文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还推广生土建筑。她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新的技术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生土材料是一种韧性很小的材料,虽然抗压能力还不错,但抗弯强度(抵抗弯曲不断裂的能力)和抗剪强度(抵抗剪切破坏的强度)都比较差,如果只用生土作为建筑的承重构件,容易造成房屋在地震中“土崩瓦解”,土房子抗震性能确实不太好。灾后重建是摒弃传统,选择砖混结构(砖+钢筋混凝土)的房屋。砖混结构的房屋有钢筋混凝土的梁柱框架,页岩砖或空心砖的填充墙体,结构的整体性和建筑材料的强度都比较理想,设计建造得当的话,设计建造得当的话,设计建造得当的话——重要的事说三遍——确实可以满足抗震设防的需求。但“生土建筑”造价低廉,冬暖夏凉,建造过程也很环保。砖房与土房比起来热工性能较差,冬天需要燃烧更多的煤或柴火来取暖,夏天需要开更多的风扇或空调来制冷。其实,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专家们已经想出了让土房子能抗震的办法,香港中文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就合作研究和实践了一种新的抗震夯土建筑技术。
首先,需要一个稳固的基础。地基非要用水泥才能保证房子的稳固。
然后,在土墙里面嵌入一些构造柱和圈梁,可以把土墙“撑住”,就好像肉里面有了骨头,即使激烈摇晃,屋顶和楼板也可以被支撑住。
有了“骨头”还不够,还要提高“肉”的强度,让“肉”更结实。比如,在土料里面加入非常少量的石灰或者水泥(5%左右),就可以大大提高土墙的强度。另外,木质夯锤手工夯土换成铁质夯锤,或者用小型机械代替手工,大大提高夯筑的紧实度,让墙体更坚实。
另外,在土墙里面加入一些竹筋和木销,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拉结作用,就好像在混凝土里面加入钢筋,可以让墙体不那么容易“崩坏”。
合理设置防震缝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抗震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形态差别比较大的建筑体量分开,不要连在一起。这样如果地震来了,两个部分摇晃的节奏不一样,就可以你晃你的,我晃我的,不会互相影响和牵扯。
采取如此多的措施,需要经过检测的:
首先是检测墙体的强度,实验室里的检验方法是从夯好的墙体切取土块,用机器剪切或压土块,直至将其破坏,测试土块的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
另一种更为真实准确的方法,是直接进行墙片的现场抗剪实验。结构工程师们进行实验:首先在一个混凝土做的框架上夯筑几片墙体(可以调整每片墙体里石灰/水泥的配比,进行比较)。然后用千斤顶对墙体进行顶推(混凝土框架起到支撑千斤顶反力的作用),看多大的力量可以破坏墙体。
还有一种“振动台实验”。就是做一个简单的1:1的小土房子,然后放在一个可以模拟各种地震波的大振动台上,实验人员一声令下,振动台就开始摇晃,看看是否能把上面的土房震坏掉。
总之,经过各种实验的科学检验,新型的抗震土房都完全可以满足当地抗震设防的要求。
在大规模、快速、标准化的灾后重建建设中,抗震生土建筑的使用和推广缓慢。一方面,地方政府对这种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建筑领域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规范和标准。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都市生活中固然便利易得。但是今天城市模式不是唯一的答案,科学研究不仅要为城市解决问题,也要为乡村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