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用到“建筑模数协调”相关知识,那么,什么是建筑模数协调呢?建筑模数协调是对建筑物及其构配件的设计、制作、安装所规定的标准尺度体系,原称建筑模数制。如比我们亿实筑业生产的,就要遵守这个建筑模式协调体系。制定建筑模数协调体系的目的是用标准化的方法实现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工业化。
“建筑模数协调”中“模数”是一个关键字,“模数(module)”是指为统一构件尺度的最小基本单位,就像标准红砖的尺寸标准一样。“模数协调”是指一组有规律的数列相互之间配合协调的学问。为了使建筑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构配件的类型,使其达到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对大量性建筑中的尺寸关系进行模数协调,并遵循同一规则有组织地把它们放置在一个三维空间之内。同时“建筑模数协调”也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对于以预制构件为主的全装配建筑,则建筑平面、剖面和主要构件尺寸在X、 Y、Z三个轴向尺寸都应严格遵守模数协调规则。
现代建筑模数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大致经历了数列应用、扩大模数应用、模数协调应用、模数协调和模数网格的应用等几个阶段。1920年,美国人A.F.比米斯首次提出利用模数坐标网格和基本模数值来预制建筑构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E.诺伊费特提出了著名的“八分制”,瑞典人贝里瓦尔等提出了综合性模数网格和以10厘米为基本模数值的模数理论。当时建筑工业化尚处在初始阶段,用预制件装配的建筑因造价过高而难于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体系建筑蓬勃兴起,建筑模数受到重视。至60年代,建筑模数有三种理论:比米斯模数、勒·柯布西耶模数、雷纳级数。这些理论对现代建筑模数数列中的叠加原则、倍数原理、优选尺寸等都起过作用。从70年代起,国际标准化组织房屋建筑技术委员会(ISO/TC59)陆续公布了有关建筑模数的一系列规定。建筑模数协调体系已成为国际标准化范围内的一种质量标准。
假如绕开“具体模数”与“模数数列”的数值确定,模数协调实际上就是将很多的建筑构配件按照某种规则尺寸来协同生产,并遵循同一规则有组织地把它们放置在一个三维空间之内。建筑的模数应用主要是预制构件(墙板、楼板等大模块)的尺寸确定和定位,以及扩大模数网格对建筑开间、进深、层高等数值的控制。与传统建筑相比,新型工业化建筑的部件(分部件)种类多、构造更为复杂,在设计阶段就要解决各种部件(分部件)之间的模数协调关系;同时,更加关注“小模块化”的内装、外装体系,以提高建筑的综合品质。因此,较之以往,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模数协调应用有所突破,通过“体系”的建立,实现结构体系和装饰体系之间,以及各种部件、分部件之间模数的协调。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 2-86(废止)
《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100-2001(废止)
《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2013
《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GB50006-2010
《厂房建筑模数协凋标准》GBJ 6—86(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