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采用。
在国际竞争中,、一直是企业竞争力的最高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从最初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劳动输出、施工总承包,逐渐转变成为高层次、高技术、高经济附加值等大型项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更高追求。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由中国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通信、汽车等领域,中国在国际标准上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以高铁技术为例,中国和欧洲对铁路设计有不同的技术标准,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技术人员发现,中国标准丝毫不逊于欧洲标准,而且我国铁路建设实践经验丰富,标准的实用性、适用性更强。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极寒、缺氧、风沙等“淬炼”出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采用。越南河内第一条城市轨道吉灵—河东线交通项目全面采用中国标准;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轻轨项目、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运营维护项目采用中国标准;以色列将中国行业标准《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供电系统》转化其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中国数字电视标成为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也被老挝、斯里兰卡、吉尔吉斯斯坦等14个国家使用,覆盖全球近20亿人口……
在高附加值的全球竞争中,选用何种标准至关重要,掌握标准就等于掌握了竞争的游戏规则。中国工程建设标准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然后再与知识产权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完善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准体系。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渐从传统的技术型向综合型转变,工作内容涉及金融、商务和法律等,解决法律法规、政策、文化、社会环境、经济技术等各方面问题。采用中国标准,会带动我国相关产品、设备、材料出口,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很大程度上会带动其横向相关产业如设计、运营产业的出口与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原题《中国建造“软实力”走向世界》记者赵展慧
延伸阅读:
我们国家工程建设“走出去“的模式,与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韩国非常类似,应该学习他们的经验。日本、韩国当初都是抱团出去的,日本是依托商社,韩国是依托财团。在商社和财团的领导下,日韩企业走出去均有长期的规划,其长期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产品走出去”,即在别人的市场卖东西,按别人的标准做生意;第二个阶段是“工程走出去”,即在别人的地盘做工程,承接工程项目也分两个阶段,前期项目是做有国内背景的援外项目或者国际贷款项目,后期是做没有国内背景的对外承包项目,在当地驻扎长期开展业务,以便于项目的维保,核心员工及其家属都会长期驻扎在当地,本地化融合程度高。而我国企业“工程走出去”获得项目的偶然性因素则比较多。第三个阶段就是“标准走出去”,为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定价权、品牌溢价,必然要力推本国的“标准走出去”,让本国的工程行业以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形态系统性地走出去,这个时候本国的产品、劳动力、智力、品牌等就乘着“标准”的大船出海,全面地渗透到所在国的方方面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