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7月31日)北京印发《北京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要举措的行动计划》内容涵盖9大方面117项改革举措。强调了“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明确了“推进首都减量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其中,“构建推动减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十三条;“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有九条;“完善城乡治理体系”有十一条。下面就这三大项摘录一下:
1。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减量规划引导机制,结合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编制,细化各区减量任务清单,制定建设用地减量实施方案,建立年度减量计划实施管理制度。
2。建立减量发展实施倒逼机制,制定实施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管理办法,明确减量发展实施标准,严格限制集中建设区外存量改造和新增建设用地,倒逼集中建设区外城乡建设用地减量。
3。建立减量发展激励机制,落实规划分级管理制度,在区级层面构建规划实施统筹机制,制定减量发展奖励政策,激发各区减量发展的积极性。
4。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机制,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地方立法,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测评估、监督考核、政策激励等制度,确保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5。建立城乡建设用地供减挂钩机制,制定建设用地拆建比、拆占比管理办法,严格先减后增,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与减量腾退的时序和数量。
6。建立健全建筑规模管控机制,完善建筑规模控制管理措施,制定分区建筑规模指标、职住比管控引导标准。
7。建立建设用地战略留白引导机制,严格用地功能审核,功能不清晰的用地作为战略留白用地控制。
8。创新减量发展的项目实施模式,总结大兴“乡”、朝阳“一绿试点”政策创新,建立以规划实施单元为基础、以政策集成为平台的区域统筹机制,构建区级集成政策、镇级统筹实施的工作机制。
9。建立建设用地精细化利用机制,实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对项目竣工、投达产及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监管和绩效评价;推广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先租后让办法;完善闲置低效用地盘活机制,定期开展各产业园区、国有企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评估,建立人均产值、地均产出等效益指标评价标准以及能耗、水耗、排污等环境指标评价标准。
10。完善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机制,制定“村地乡管”管理措施,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强化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构建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使用标准体系。
11。健全严格控制增量机制,实施新修订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健全一般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退出机制,制定促进“腾笼换鸟”的支持政策。
12。建立城市有机更新机制,完善城市有机更新政策体系,分类、分区域细化腾退空间资源再利用准入标准,加强管控,促进腾退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使用。
13。建立减量发展责任落实机制,制定减量发展监督考核办法,把减量成效纳入各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考核。
…………
14。完善京津冀交通领域投资建设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络化交通格局;深入落实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实施意见,创新北京“双枢纽”机场运营模式,创新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
15。健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和协同保护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推动永定河、潮白河等协同治理和生态修复。
16。落实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建设意见和产业疏解配套政策,完善强化规划引导管控、推动重大合作项目落地、促进先行政策交叉覆盖等共建共管体制机制,推动建立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园区的税收分享机制,巩固提升“4+N”产业合作格局,培育壮大一批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平台。
17。依托京津冀区域医联体逐步推动建立三地转诊机制,完善三地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资料共享工作质控规范,组织实施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促进价格合理化。
18。推动完善京津冀健康服务业特别是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扩大养老机构医保互联互通和养老补贴试点范围,支持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输出品牌和管理经验。
19。创新城市副中心综合管理体制,在规划编制实施机制、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城市管理体制等方面探索更大力度的改革,提升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20。出台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完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体制机制,切实打破行政壁垒、增强统筹协调。
21。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城市副中心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产业向廊坊北三县延伸布局。
22。健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对接协调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共建跨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延伸覆盖、国家重大创新资源协同布局。
………………
83。创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制机制,建立多规合一、城乡一体的规划实施管控制度,健全规划分级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实行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
84。加强城市设计,构建贯穿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全过程的城市设计管理体系,制定城市设计导则,整体把控城市建筑风格的基调与多元化,突出古都风貌和首都文化元素的整体性、延续性。
85。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从精治、共治、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86。推进城市智慧管理服务,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整合建设城市保障、城市运行、公共安全等综合型平台,实现到2020年“北京通”和“一证通”全覆盖。
87。制定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打造北京大数据平台,建设北京大数据中心,创新数据开放共享机制。
88。出台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落实街巷长制与小巷管家制,推动城市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建立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推进街区更新。
89。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过程垃圾管理体系,构建全流程生活垃圾精细化管理系统,加快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改革,建立有利于垃圾分类的价格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
90。实施更科学、更严格、更精细、差别化的交通需求管理,综合利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分区研究拥车、用车管理策略,从源头调控小客车出行需求。
91。实施新一轮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南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带与“三大科学城”对接机制、丽泽金融商务区与金融街一体化发展市级协调机制,健全良乡大学城产学研发展体制机制。
92。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健全管控治理农村地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违法经营等行为和“脏、乱、差”现象的长效体制机制,在污水处理、厕所保洁、环境卫生等领域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管并重的工作体系。
93。完善低收入村低收入农户帮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帮扶对象的动态管理,完善帮扶台账,实现较高标准的保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