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被命名为“冰坛”,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承担短道速滑赛时训练任务。
据了解,冰坛建筑设计方案始于2010年,2017年5月22日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年底完工。据中新社报道,现在主体工程已完成地下结构施工,进入地上施工阶段。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位于首都体育馆北侧,西临中关村南大街,与国家图书馆为邻,周边有紫竹院公园、五塔寺,南长河等景观。
场馆总建筑面积33220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局部二层,主体建筑高度为30米,包括两块标准冰场,两片陆上训练场地,科研医疗康复用房、运动员宿舍和餐厅。其中一层的冰场是我国第一块标准冰壶训练场地,将作为冰壶国家队的训练场地,三层冰场是冬奥会期间的短道速滑训练场地,平时供国家短道速滑队训练使用。奥运赛后该馆将继续作为国家短道速滑队和国家冰壶队的训练场馆,同时还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负责人介绍,“冰坛”场馆不仅承担专业冰球、花样滑冰、冰壶、短道速滑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也将对外开放,服务于市民冰上运动需求。“冰坛”场馆是由两块标准冰面组成,分别位于一层和三层。场馆设计之初考虑到多功能冰面转换,以用于不同冰上运动。例如,为满足短道速滑和冰壶比赛需求,设计成为可拆除式;为缩短融冰和再次制冰的总时长,在功能转换时冰面采用快速融冰的设计方法。
冰壶比赛要求场馆湿度在50%以下,冰面温度在零下5℃左右,而馆内最佳温度要低于24℃,这些数据可直接影响冰壶与冰的摩擦系数。据了解,“冰坛”场馆采用自主设计的冰场智能自控系统,通过各种传感系统和电气自控元件,实现主设备全自动控制;采用了太阳能热水、浴室节水措施、合理利用余热废热等手段,以促进场馆的赛后可持续利用。